“兩袖清風”亦稱“清風兩袖”,今天如果我們想形容一個人為官清正廉潔,常常會用到這個詞。為什么要把清廉和人的袖子聯系起來?
“兩袖清風”,字面意思很好理解,《辭?!方忉尀椤耙滦渲谐屣L外,別無所有。比喻做官廉潔,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”。然而,如果追根溯源,無論是“做官廉潔”還是“窮得一無所有”,都不是其本義。
“兩袖清風”本義為衣袖迎風擺動,姿態飄逸的樣子。因為在古代寬衣闊袖為王公貴族、官員士子流行的服裝款式,若迎風而行,衣袖自然會隨風擺動,諸如“兩袖清風和月偃,一壺春色透瓶香”,“兩袖清風身欲飄,杖藜隨月步長橋”等句中均有類似用法,在不同語境中,“兩袖清風”還常被活用為“兩袖春風”“兩袖秋風”等。在這些詩句中,作者借助衣袖、清風的意象融入自己或瀟灑、或淡泊、或惆悵、或蒼涼的感情色彩,但均與清廉無甚關聯。
那么,“兩袖清風”又為何被用來形容為官清廉呢?
這先要從古人的衣服說起。前文中提到,在古代,寬衣闊袖為王公貴族、官員士子流行的服裝款式,這樣的衣服往往是少有衣兜的。那么,要隨身攜帶一些散碎雜物,比如銀子、扇子、書信怎么辦?于是人們就想到把東西藏于袖中,正所謂“袖里乾坤”,如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七回中寫道:寶釵撲蝶時“向袖中取出扇子來”。我們今天常用“袖珍”一詞來形容極小的東西,就是來源自此,在古時專指那些精致小巧、可以被放入衣袖的物品。而為了防止物品遺失,袖里通??p有一個口袋,口袋的方向與袖子相反,形狀為收口梯形,這樣即使雙手下垂、作揖或行走,里面的東西都不會掉出來。
既然袖子常被用來放銀票、銀子,倘若一個人生活清貧,手中沒有什么錢,他的衣袖自然是“空空如也”,只有“清風”了,所以“兩袖清風”就被用來形容窮得一無所有,即清貧之意。倘若一個官員生活清貧,甚至窮到袖中除了“清風”什么也沒有,那么他大概率是為官清廉、沒有貪贓受賄的。于是由生活清貧,“兩袖清風”又引申為形容官員為官清廉。與此相關的歷史典故和人物有很多,最為人熟知的,當屬明朝廉吏于謙的故事。
于謙是浙江錢塘人,自幼聰穎過人,年紀輕輕便寫下了著名的《石灰吟》:“千錘萬鑿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閑。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?!比嗄甑臑楣偕闹?,始終清正廉明,興利除弊,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他在河南、山西巡撫任上時,官場貪贓納賄蔚然成風,外吏入覲時,常常從百姓手中搜刮當地特產作為禮物,贈送給朝中要員。而于謙每次回京城議事,從不曾帶任何禮物,有人私下勸他“識時務”“遵循慣例”,他便作《入京》詩表明心志:“絹帕蘑菇與線香,本資民用反為殃。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”。自己惟愿不給百姓加重負擔,寧可只帶兩袖清風入朝面圣,是何等的高風亮節。
一身正氣、兩袖清風,是共產黨人的做人之本。革命烈士方志敏在《清貧》一文中寫道:“清貧,潔白樸素的生活,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很多困難的地方!”翻閱黨史,老一輩革命家的一生,不僅是革命的一生,也是廉潔自律、坦蕩無私的一生。毛澤東參加革命后,給自己規定了“三不談”——“不談金錢、不談身邊瑣事、不談對革命無利的事情”,被同志們譽為“身無分文,心憂天下”;周恩來一生清廉,嚴格要求家人和身邊干部“私人的事不坐公車,不沾國家的便宜;親屬來機關探親,就餐自己買票,不沾集體的財富;不得以總理的名義接待或收受禮品,不沾機關和個人的利益?!标愒埔簧植璧?,衣著簡樸,一件1961年買的襯衣,一直穿到1995年去世,足足穿了34年……廉潔自律、克己奉公、艱苦奮斗的作風幫助共產黨人堅定革命意志,鑄牢信仰信念。
這是周恩來補襪用的“襪撐子”。不光是用來補破襪子,新襪子買來后大都先套在襪撐子上,然后在襪底和腳后及腳趾處縫上較結實的布。經過這么加工后再穿腳上,襪子就更耐穿。
陳云從1961年一直穿到1995年逝世的襯衣和褲子。
近百年來,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建黨時的初心和使命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,“共產黨的干部就是要嚴于律己,廉潔奉公,一身正氣,兩袖清風,清清白白做‘官’,堂堂正正做人,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,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?!鼻屣L無形,盛德有形,“兩袖清風”從最初形容人迎風翩立、兩袖飄飄揚揚的瀟灑姿態,到后來比喻清正廉潔的操守,既表達了百姓對官員清正的尊重愛戴,也讓這種錚錚風骨、浩然正氣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揚中愈發動人。